我们了一下比较的十个风景区大门样式,包含了徽州牌坊、隆昌牌坊、现代样式的石门、仿古的门楼图片,就连寺院佛教山门牌坊,华北第一牌楼“五台山汉白玉牌坊”以及号称天下第一坊的“单县牌坊”都作了简单介绍。
旅游区大门牌楼、风景区大门牌坊,作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,是伴随着建筑的产生而出现的。关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,“石门”的起源相似,但其发展演变却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个过程:一种是不断将其丰富、衍化,并对其赋子了深厚的文化涵义;另一种则是将它逐渐淡化和简化。
风景区大门石门、门楼牌坊作为一种标志建筑,自出现之日起,便成为一种深受人类行为、风俗习惯、审美趋势、伦理道德、理想追求等各种社会、人文因素影响下的人工创造物。“石雕大门”作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,也深深蕴含了这种社会属性,传承和表达着深厚的文化内涵。 以下十个风景区大门石门牌楼分别是:
一、隆昌石门、石牌坊景区,隆昌牌坊属于农村牌坊发展成的景区门楼
一般人提起石牌坊,便自然会想到安徽款县,殊不知在中国西部也有一个堪称国宝的牌坊之乡。这就是四川盆地中南部的一个小县城隆昌—旧时川、陕、百等地陆路通道的中心,今天联通成都、重庆的中枢。
据隆昌县志记载,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以来,隆昌县一直商贾百集,文人辈出,当时一些当朝和退职官宦,为了给后人留下“万古美名”或“扬善除恶”的理念.纷纷树一立石门牌坊、而民间商贾宿儒也效仿美”、拿出大量资财立下了一座座族扬“孝道”、“善“清廉”的门楼牌坊”明清年间,隆昌的孝子牌坊、功德牌坊、德政牌坊、百寿牌坊等个性突出的各式各类门楼牌坊将近七十座,其数量、门类、规模、工艺都堪称中国西部地区之冠,成为今天世人眼中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牌坊文化的长廊。
保存到今天的隆昌牌坊群,集中在隆昌县城南北两地,一般置于街尾,遥相呼应。石门牌坊群现共有石牌坊十三座,功德碑三通,多建于清代道光十八年至光绪十三年,49年间,历道光、咸丰、同治、光绪四朝。其建筑格式大多为五滴水三开间青石雕花大门牌坊,为四柱三门五楼石质木楼式结构,造型端庄,雕刻细腻,系清代牌坊建筑鼎盛时期的经典作品。它总建筑面积约230平方米,从南到北分别是:“郭陈氏节孝坊”、“禹王宫山门坊”、“锄芳安良碑”、“牛树一梅德政坊”、“孝子总坊”、“刘光第德政坊”、“肃庆德政坊”、“郭玉峦功德坊”、“舒承是百岁坊”、“节孝总坊”、“除暴安良碑”、“政通人和碑”、“李吉寿德政坊”、“觉罗国欢德政坊”、“郭王氏功德坊”等。
它们几乎涵盖了牌坊按其作用和建筑意图来分类的三大样式一,“标志坊”。如“禹王宫石门牌坊”、“李吉寿德政门楼”,都是因为某处、某事有纪念意义,便建牌坊以昭示后人。也包括大部分祠堂坊、陵墓坊。这类牌坊尚存宋元遗风。
(二)“功德坊”。
其中:一是显示官位和政绩的。Zui典型的有“肃庆德政坊”,清朝咸丰六年(1856年)时任隆昌知县的肃庆为官务实干练且清正廉洁,当地百姓为了颂其功绩,自愿捐出银钱,修造德政坊。
二是标志科举成就的。建立牌坊,既是光宗耀祖,也是为了掖导后学,鼓励读书仕进〕隆昌牌坊,都用石材雕刻而成,也称为石坊;有两柱单间的,也有四柱三间的,以后者为多。
四柱三间的中间是主间,较宽;左右配间,较窄。两根或四根石柱排在一条横线上,犹如一面单墙,少则七八米高,多则达十几米高;上面还要架上许多石雕构件,又高又重,按理容易倾倒。建造者为使牌坊立得牢固,在石柱前后安有依柱石,单间四块,三间八块。为使美观,这些依柱石有的被雕成扇形,呈百状;有的被雕成鼓形(称抱鼓石);更多的被雕成狮子(称依柱狮)。
石头大门、门楼牌坊是石雕工匠艺术得以显示才华的好对象。牌坊上的雕刻,或朴实,或精巧,或典雅,或华丽,大都精美绝伦。老百姓建的节烈坊比较古朴大方;官造的功德大门牌坊比较精巧华丽。
明代牌坊有楼无柱,显得朴实;清代牌坊楼外加通天柱,显示威严。坊柱、坊梁一般都用浮雕、浅浮雕乃至线刻,因为视点比较近,且不会减弱柱、梁的承受力。坊楼一般都用透雕,因为视点比较远,还可减轻重量,削弱风力。为增强装饰石狮(夭矫的倒爬狮、威严的坐狮)的质感,一般都用圆雕、透雕。
石门牌坊是纪念性建筑,有其固定的独特的文化意义。为使抽象空洞的意义变得可感可触而又生动形象,雕刻艺人通过象征、暗喻和谐音等手段,创造了适用于表现抽象意义的雕塑语言。如用松、鹤表示长寿;用鲤鱼腾越表示科场高中;用“鹿”谐“禄”,表示高官厚爵;把豹子和喜鹊雕在一起,表示“报喜”;一只喜鹊上再加只喜鹊,表示“喜上加喜”;把喜鹊雕在梅花枝上,表示“喜上眉梢”等等。这既是对民间传统的继承,又明显受到当时绘画艺术与木雕、砖雕艺术的影响,极富地方特色。